时间:2022-08-27 22:22:41 | 浏览:209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愿 北京报道 3月29日早间,中国华融(2799.HK)发布年报显示,2021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30.67亿元,增速23.4%;净利润为19.8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为3.79亿元,实现扭亏为盈;截至2021年末,资本充足率提升至12.95%。
当日上午中国华融召开业绩发布会,包括中国华融董事长王占峰、中国华融总裁梁强等多位高管出席,回答了有关中国华融未来业务重心、资本补充计划、子公司转让、房地产业务风险等9位媒体/分析师提问。
梁强表示,2021年中国华融紧扣“转型年、攻坚年”总体要求,细化落实“化风险、活存量、优增量、强基础”四大经营任务,加快主业转型,加大风险处置,盘活低效资产,完善内控治理,稳定经营大局,取得了资产规模稳中有降、业务结构持续优化、经营业绩扭亏为盈的积极成效,经营总体运行平稳,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2022年是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之年,也是中国华融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后至关重要的开局之年。公司将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宗旨进一步优化主业结构,以转型发展为动力进一步提升经营工作水平,以引进新股东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提升管理质效为导向进一步筑牢发展根基,推动新华融建设成果落地见效。”王占峰表示。
中国华融营业收入主要包括不良资产经营、金融服务、资产管理和投资三部分构成。财报显示,2021年其不良资产业务收入总额为517.48亿元,较2020年减少14.3%,实现税前利润72.06亿元,较2020年增长135.4%;金融服务业务实现税前利润60.41亿元,较2020年增长347.5%;资产管理和投资业务亏损52.44亿元,亏损减少93.3%,该部分业务主要包括信托业务、国际业务及其他业务。
不良资产业务方面,截至2021年末,中国华融不良债权资产总额为4908.20亿元,较2020年末的5514.10亿元下降;不良债权资产收入为345.22亿元,也较2020年的406.04亿元减少。
“2021年中国华融不良资产经营分部贡献稳定,保持了业绩贡献主体地位。”梁强表示,收购处置类业务加大资产包收处力度,强化处置渠道建设,稳步推进存量盘活,不良资产包收购市场占比保持行业领先地位,2021年收购不良资产包规模779亿元;全年已实现收益84亿元,增长16%。收购重组类业务优化增量布局,在问题企业重组、大型实体企业纾困、国企主辅业剥离等多个创新领域实现突破;业务转型和金融救助成效明显,涉房项目规模和占比持续下降,行业与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月均年化收益率9.6%,增加0.6个百分点。市场化债转股业务持续优化增量布局,服务实体企业降杠杆、增效益,实现收入59亿元,增长2倍多,累计投放总量约360亿元,增长5%。
梁强介绍,下一步中国华融将围绕“三表”修复和主业转型升级,以质量效益为本,坚持高质量发展。将把金融牌照类子公司股权转让后回收的资本资源集中用于不良资产主业,保持稳健投放,做好存量资产的回收盘活;在继续加大金融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力度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问题房企和问题资产重组盘活、国企三年改革行动方案收官、资本市场困境企业重组、企业破产重整、资源能源类优化配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等业务领域;将积极持续向“大不良”行业的资源整合者、综合解决方案的统筹者、价值投资者转型。
中国华融收购的金融类不良资产主要来自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出售的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债权资产。财报显示,2021年其收购的不良资产来自大型商业银行的占比由2020年的25.0%降至22.1%,来自股份行的占比则由2020年的33.9%提升至40.6%。
面临不良资产来源的变化,中国华融副总裁徐勇力表示,从供给端来看,近年来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加大了自主清收力度,不良率有所稳定,但不良贷款总额依然很大。城商行、农商行不良资产包批量转让的需求仍然较大;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与中国华融在重点风险项目处置、理财子公司不良资产处置、账销案存等表外资产处置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合作空间。
徐勇力具体介绍,一是大型银行存量风险资产逐渐呈现大额化、集团化、板结化三大特点,大型问题企业和问题机构风险逐渐暴露;二是银行系理财子公司、非银机构风险不断暴露,如非银机构不良资产、银行理财等资管新规相关不良资产等资本市场相关不良资产,都源源不断释放市场空间;三是地产不良、破产重整成为市场主要资产,房地产行业经历30年的高速发展,进入稳定发展期。例如,部分大型企业集团破产重整业务正在推进,2022年各地法院受理破产案件涉及企业超过4万家,为不良资产破产重整业务提供了机遇。
“从不良资产的收购端来看,2021年以来监管持续加强对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相比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资金实力、专业经验、人才储备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不良资产市场仍然是主力军。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之间是竞合关系,既有一定竞争,又在处置端有大量的合作空间。”徐勇力认为。
在发布年报的同时,中国华融早间还发布公告显示,财政部拟将其持有的中国华融约24.07亿股向中信集团增资,权益变动后中信集团持有中国华融股权为26.46%,财政部持有中国华融股权为24.76%,中信集团成为中国华融第一大股东。中国华融表示,本次权益变动后,该公司仍为国有控股金融机构,不会导致该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变化。
梁强表示,中信集团在入股中国华融前,双方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就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深入的合作。展望下一步,总的来看是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从中信集团来看,中信集团是一家实力雄厚、品牌卓越的综合性金融集团,在金融和实业两大领域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大家熟悉的中信银行、中信信托、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等金融类公司,都是各自细分领域的头部或龙头企业,在人才、产品、客户、渠道等各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梁强认为。
从中国华融来看,在瘦身健体尤其是转让金融牌照类子公司之后,主业将更加突出,精力将更加聚焦,围绕问题资产、困境企业、危机救助、风险化解等方面,发挥自身功能优势和专业特长,将与中信集团各版块、各机构形成互补性和协同性,共同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性、全方位的金融解决方案,共同完成好“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
梁强强调,在深化协同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华融也将继续秉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依法合规,落实关联交易监管要求,严格依法办事。
事实上,中国华融与中信集团的进一步深入合作已经逐步展开。当日发布的另一则公告显示,中信银行将其持有的《债权转让协议》所列明的金融债权,包括截至基准日(即2021年9月30日)的主债权及其从权利等,合共本金余额9925万元转让给中国华融,转让价款为4333万元。
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中,这对中国华融房地产相关业务产生了哪些影响?中国华融总裁助理高敢认为,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周期调整新阶段,与房企债务化解、低效无效资产盘活、企业结构调整、民生保障等相关的不良资产业务机会激增,将给中国华融带来较多的不良资产收购来源和业务机遇。
“公司将根据新形势,改变以流动性救助为主的涉房业务的运行模式,真正发挥资产管理公司重组盘活功能,通过将底层资产与债务企业实现隔离,完善交易结构设计和退出路径,加强对项目还款来源的封闭监管,灵活参与房地产企业风险化解和存量资产盘活。”高敢表示。
一方面,将把握房地产市场风险形势变化,发挥不良资产处置盘活核心功能,以存量涉房不良资产为基础,以优质项目并购重组为方向,重点开展国家号召、符合功能定位、利于维护经济社会稳定、促进地产行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涉房项目;另一方面,将立足自身存量、所处区域存量,围绕房企上下游,联合产业链战略客户开展并购重组,以发挥诸如风险隔离、困境房企托管、助力出险项目并购、提供类共益债救助、组建房地产重整盘活专项基金等多种功能,通过综合施策,重点参与实施“保交房”、烂尾楼盘活、“非居改保”等宏观政策支持鼓励、与社会民生相关的业务,服务地方风险化解,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华融副总裁陈延庆表示,2021年中国华融涉房规模和占比有效压降,但在当前房地产业形势下,该公司存量涉房业务仍承受一定压力。
“公司已全面梳理涉房重点客户、重点项目,摸清资产底数。根据摸排情况,公司存量涉房项目总体抵质押率足值,覆盖率相对充足,终极风险可控。目前,公司积极抓住当前有利的时间窗口尽快行动,以投行思维运用实质性重组手段对涉房项目资产实施‘摸清底数、法律隔离、实质管控、封闭运行、重组盘活’,涉房相关工作措施和安排已取得积极效果。”陈延庆介绍称。
财报还显示,受房地产项目开发周期性影响,华融实业部分房地产项目处于尾房销售阶段,部分新项目处于开发建设阶段,可交付量减少,因此房地产开发业务收入由2020年的23.97亿元减少至2021年的8.71亿元。
财报显示,2021年中国华融引入战略投资者后,资本充足率已提升至12.95%,达到监管部门最低12%的监管要求。中国华融在财报中称,将围绕“主业转型、风险攻坚”总体目标,进一步聚焦主业、回归本源,加快推进风险化解,开展机构瘦身,调整优化资产结构和业务布局,努力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今年公司将继续通过推进金融类子公司股权转让、加强风险防化、优化业务结构、做实精细化管理等多种方式,降低资本消耗、强化内生积累,增强内源性的资本补充能力。同时,也将结合公司实际和市场状况,积极研究资本工具发行,择机开展一定的外源性资本补充,确保公司资本状况稳健合规、始终达标,支持公司战略实施。”徐勇力表示。
徐勇力表示,华融湘江银行、华融租赁、华融信托等5家牌照类子公司的股权转让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如有进一步进展情况,公司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并表示,中国华融在完成出售非主业金融牌照类子公司前,将按照监管机构有关要求,做好过渡期各项管理工作,以公司章程、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为依据,以公司治理为抓手,依法合规行使股东权利以及国有出资人权利,督促金融牌照类子公司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并按照行业监管要求,稳定经营团队,平稳推动发展转型,有序开展各项工作,维持业绩稳定。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边万莉 北京报道 “我们深知,大争之世,非优即汰;崛起之时,不进则退。”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在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展望未来,尽管拾级而上已成定局,我们更要眼睛向上,早日重回股份制银行竞争前列,早日成为集团战略提出
记者 | 王鑫在金融牌照到手后,中信集团旗下金融机构股权划转出现大动作。6月22日,券商“龙头”中信证券(600030.SH)公告称,公司第一大股东中信有限、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中信股份)将向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信金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愿 北京报道 3月29日早间,中国华融(2799.HK)发布年报显示,2021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30.67亿元,增速23.4%;净利润为19.8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为3.79亿元,实现扭亏为盈;截至202
银行业中报披露步入尾声,中信银行交出了净利润双位数增长的靓丽成绩,但在国内疫情反复、需求疲软等大环境下,该行的营业收入仍面临信贷规模增速放缓与息差收窄双重挑战。据中信银行2022年中报披露,该行上半年录得营业收入1083.94亿元,同比增长
6月22日,资本邦了解到,继今年3月份中信金控和北京金控一同拿下业内首两家金控牌照后,中信金控按照此前规划正式开启了承接中信旗下金融牌照和资产的大动作。6月22日夜间,中信银行和中信证券相继发布公告称,收到公司股东中国中信有限公司(简称“中
房地产市场一夜入冬,烂尾楼频现房市自从2021年下半年一夜入冬,至今仍未能够有效逆转下滑趋势。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持续大幅下滑不仅仅是影响了房企的利润,而是直接关系到房企的生存。融创中国,这是曾经炽手可热的房地产蓝筹股,曾经被“股神”李大霄大力推荐。
记者昨日从南宁市住建局获悉,南宁市平稳房地产基金正式设立,基金首期规模30亿元,首笔出资已于8月18日完成缴付,后续资金将陆续到位,现已围绕“保交楼、稳民生”开展工作,对部分项目进行调研。官网截图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工作部署,南宁市相关部门积极统筹协调,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为原则,筹划设立南宁市平稳房地产基金。
根据南宁市市委、市政府统一工作部署,南宁市相关部门积极统筹协调,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为原则,筹划设立平稳房地产基金。8月15日,南宁市平稳房地产基金签署完毕基金协议、完成工商登记、开立银行账户,基金正式设立。
8月19日,南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消息称,8月15日,南宁市平稳房地产基金签署完毕基金协议、完成工商登记、开立银行账户,基金正式设立。8月15日,南宁市平稳房地产基金签署完毕基金协议、完成工商登记、开立银行账户,基金正式设立。
萧箫发自凹非寺量子位|公众号QbitAI元宇宙房产和NFT暴跌,明星也拦不住。林俊杰花50多万元在元宇宙买下的三块虚拟地产暴降80%,跌到9万多元。这些地产如今访问量几乎为零,周围也完全没有建筑装饰,一片空空荡荡。
对于债券市场,经济数据全面走弱,地产仍在探底,基建力度有限只是托底,制造业继续下行,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可能在低位徘徊较长时间。通常超预期的降准降息后,利率下行时间更长、幅度更大,短期不至于走出利好出尽行情。
中国网财经8月22日讯(记者 张明江) 据央行官网22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2年8月22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
每经编辑:陈梦妤近期,住建部、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出台措施,完善政策工具箱,通过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方式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各地也相继设立了地方专项基金。据安徽省淮北市住建局公告,该局紧盯房企困难需求,倾力助企纾困,首批。
“不负公司不负卿”,这个飞行器值得拥有。文章来源:日本物语ID:JapaneseStory作者:犬山柴男编辑:kate最近日本SkyDrive公司首次载人飞行试验成功,其代号SD-03飞行汽车能在10米高空盘旋4分钟后成功着陆。据了解,在全
澎湃新闻记者 陈月石交通银行 IC 资料图交通银行(601328.SH,03328.HK)8月26日披露的2022年中期业绩显示,今年上半年,该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0.40亿元 ,同比增长4.81%。资产总额12.58万亿元,